12-18 492
doc下载地址在最下面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答案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
所以该命题表述不准确。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答:辩证否定并不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辩证否定并没有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是辩证的扬弃。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的是孤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观点。二者是根本对立的,但并不是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综上所述,该观点是不准确的。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答: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相对于学习者来说,书本知识确实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但是对他人或前人来说仍然是来自于实践,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同样必要。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答:(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地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一致性。真理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因而真理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巨大作用的,是有用的。
(3)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真理的确是有用的,但有“用即是真理”的论断是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2)唯物主义经验论把理论与实践割裂,仅凭经验办事;唯心主义经验论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代替客观事实。无论唯物主义经验论还是唯心主义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都是错的。
综上所述,该题论断是不准确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答: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这一论断是片面的。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将其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而思想上层建筑即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综上可见,社会意识并不完全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这一论断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对世界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本质的最深刻、最形象的描述,它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实际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应当说,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运用暴力的手段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财富。其具体手段有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前者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后者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正误辨析3分,理由陈述7分)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答: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当说,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科学技术不过是物化劳动形式,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且,知识分子也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也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因此,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正误辨析3分,理由陈述7分)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要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1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2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2分)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微观规制主要有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和社会经济规制。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还加剧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是经济全球化决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美国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但由于历史辩证法的不可抗拒性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内在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作用,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持经济的独立性,趋利避害,获得更好的发展。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答: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 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摘自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材料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上材料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综合起来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开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材料1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了解人的社会历史性,在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陷入“环境决定人”,“人决定环境的”二律背反。根本原因在于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变环境而且改变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材料2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里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机械性、直观性时讲的,主要强调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界是自在性的,尽管我们承认其“先在性”,但对于主体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在此意义上,它是“无”。只有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化自然”,才是与人和社会相对的自然范畴。
材料3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以往的哲学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为人类的思维增添过真理的颗粒。但是,由于它们的理论的立脚点和方法的局限性,它们的理论不可能是彻底的、革命的,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立足于“世界的革命化”。放眼于人类的解放,“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所以说新哲学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材料4指出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人类历史、人类世界,而且创造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实践,社会既不能产生,也无法存在和发展。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论述题
1、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现在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它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分)具体表现有如下方面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最根本、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仍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基础。它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提供了的思想基础。(7分)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即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这为马克思主义保持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立场主要由以下原因所决定的:其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其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0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其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品质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其二,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其三,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10分)
注:以上所列仅为基本要点,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相应展开。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样坚持的?
答:(1)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决定意识;并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利于更好的践行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利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实事求是,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利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履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
我是怎样坚持的:
3.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谈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议。
(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全面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经济建设是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这一次要矛盾
(4)尊重客观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4、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
答:(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对立性就没有统一性,对立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对立性。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两种制度间是存在明显的分歧与矛盾的,如社会意识,社会矛盾等,也曾有过意识领域和军事领域的斗争,而这正是矛盾斗争性的体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又具有同一性。二者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间仍有频繁的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同一性的表现。
我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认识:
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把自己塑造成特殊人才的措施。
原理:课本38页最后一段开头至本段“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真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走自己的路,建设由中特色的社会主义。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见课本72-73页
7.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论述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谈谈你自己是怎样做的?
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分析:在建设四个文明的过程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政治、精神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前提。但(论述政治、精神和社会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
8.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谈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存在,资本主义必然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2)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会不断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使社会主义形态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过度的必然。
(3)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行与曲折性、间进行和跨越性的统一。从世界历史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9.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课本151页最后一段,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152页局限性,加153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加152页最后一段辨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加154页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辩证的分析。
下载:http://pan.baidu.com/s/1kspd3
Pingback: cash money loans
Pingback: direct bad credit payday loan lender
Pingback: drugrehabcentershotline.com drug programs